半月壺
溫馨提示:加好友hurenzisha ,贈送紫砂杯免費試用!
半月壺是清代的陳曼生所創作的,也是曼生十八式的經典壺型之一。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。”唐朝詩人張九齡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構筑美妙意境的同時,也給曼生壺藝創作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,可以用紫砂壺詮釋對生命、文化和藝術的理解。
曼生制此半月壺,警示世人:凡事,全則半,半則全,欲求十全十美反而不及,無為而為,反倒有益,退一步海闊天空,曲則全,枉則直。極富人生處世之哲理。
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、典雅端莊而獨占一席之地,從古到今長盛不衰,所謂“明月千里寄相思,半月萬里思更濃”;一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,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“月圓人圓”的向往。
半月壺協調和諧、舒張簡潔、前呼后應,一張揚、一內斂,張弛有度,仿似一篇美文,越讀越醉,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于心錄上對團圓期盼。
壺式古樸典雅,壺嘴,鈕,把,部件的結合之處比例和諧,壺身飽滿呈半月形,有端莊古樸之意。短彎流,圓乳鈕,壺把粗壯,加底。
這把半月壺,能做出個人的風格韻致,其技藝精湛,所制陶藝氣格渾成,端莊秀麗,角線分明,多一分文質,少一分匠氣,難能可貴也。讓賞壺者的視覺效果受到了一種沖動與舒張。
細賞“半月壺”,壺身猶似半個初出的月亮,器型穩重、簡單,同時不失柔和之美。
它的線條、裝飾不僅使人聯想到生活中真實的情感,更激發人們對唐詩、宋詞意境的向往,那是一種期盼和牽掛。
這期盼來源于心靈上對團圓的渴望,捧此壺在手,不禁又遙想起古人的佳句“此曲只應天上有,人間能得幾回聞”,而“半月壺”正如那天上的明月,或者是落入凡塵的佳品。
半月壺小故事
陳曼生在溧陽為官的時候十分清廉,這是一年中秋節,親朋好友特意從家鄉趕來與他團聚,在一輪圓月地印照下,大家在宴席上有說有笑,十分熱鬧。
有幾個朋友知道陳曼生創作了新壺,就說:能不能看看你的創作地新壺呢?
陳曼生說可以啊,就把壺從屋里拿出來給眾位朋友欣賞這時地壺是一把圓形狀地壺,大家就問你這壺準備叫什么名字?
曼聲就說,我想取中秋團圓意境,做一把團圓”滿月壺“。大家看完壺,有的說既然是月亮應該更飽滿一些。有的說,為了突出是月亮應該在做個云彩。有的說你這壺鈕太大了,有的說壺口太長了,大家東一句西一句陳曼生心理覺得有些失望。
當酒宴結束,親朋散去后,陳曼生收拾桌上地殘席,心情有了一絲地失落,看到天上地滿月心想,本以為能借助中秋月圓和大家熱鬧一番,希望朋友們能提出一些好主意。結果朋友們提出的看法都不是他想要的,這可能就是事情太精美了就會出現某種方面的缺憾或不足。
陳曼生轉身進了屋,拿起滿月壺看了一陣,想事情太圓滿了就會出現不如人意的地方,如果創作一把不圓的壺,也許更能圓滿會更長久,于是他把滿月壺,變成了半月壺。
相關文章
發表評論